只是不是名詞,是動詞
我以為,成長就是要獲取知識,然后學以致用。
而知識的內涵正在發生變化。
陳春花教授說,知識已經不再是名詞,而是動詞。
名詞意味著某種靜態,你學會了這個東西,掌握了這個東西,就可以好整以暇,以不變應萬變。
但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,你掌握的靜態知識,很可能是刻舟求劍,舊船票登不上新的客船。
很殘酷,我們生活在一個隨時可能被“嚇尿”的時代。這是著名的未來學家庫茲韋爾說的。
“嚇尿”有著嚴肅的學名:“加速回報定律”
回溯人類發展的變化歷程,是一個越來越加速的過程:在狩獵采集時代滿足一個嚇尿指數需要超過十萬年,而工業革命后一個嚇尿指數只要兩百
多年就能滿足。
一個更加發達的社會,能夠繼續發展的能力也更強,發展的速度也更快,因此把穿越過來的“古人們”嚇尿所需要的時間自然是遞減的。
19世紀那一百年期間所發生的科技變革,比之前900年的變化還大。接下來,在20世紀的頭二十年期間,我們目睹的科技進步比整個19世紀還多。
所以,知識大爆炸的時代,知識是一個動詞了,學習是動態的,知識是一直需要迭代的。
一勞永逸的好事情沒有了,經營企業,就注定走上了一個終生學習的道路。
成長比成功更重要
實際中,高管們從認知、見識、格局等方面難以準確的認識創始人的思考,在與創始人的溝通、執行戰略的落地中往往也會遇到不同層次、難以跨越
的困難。
陳春花教授曾說:“中國企業家很不好的一點,是經常忽略身邊的人。你花80%精力找人,干嘛不花80%精力培養人?我們總認為優秀的人在企業外,
但我相信用一個好的機制,人可以從內部冒出來?!?/span>
眾里尋她千百度,最好的人就在身邊。
讓你的“身邊人”——企業的核心高管,從認知、見識、格局等方面來準確理解創始人的思維,系統學習與創始人的溝通方式,掌握戰略落地執行的
方法,成為具有創業者精神和創新力的企業推動人。
快速學習的能力已是企業生存發展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。在地化的學習卻可以節省企業大量的時間成本和財務成本。
而這個在地化學習,不是閉門造車,而是真正的共同成長,有個關鍵要素就是邀請參與共享大學的企業創始人親自打磨課程,通過深度參與課程的打
磨,做到真正理解,完成學以致用。
成長不是混圈子,你認識無數大咖,留下許多合影,積攢下許多聯系方式,然而并沒有用,你自己不成長,認識再多的高人也喚不醒裝睡的你。
成長不是靠運氣,你永遠賺不到,超出你認知范圍外的錢。除非你靠運氣。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,最后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。這是一種必然。
成長不是假裝學習,在販賣知識焦慮的時代,不斷地會出現新的詞匯,新的知識體系,如果你只是沉溺于概念,只是享受“知識說書”的快感,而不
是知行合一,那么你能說出再多的“新知”、“新詞”,也解決不了你現實中的問題。
成長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讓我們不斷地積累,練習。席慕蓉說,生命原本是一次又一次的試探,所以,請耐心等候。